第三章:地中海地區(Mediterranean Region)

遠古地區

基利家(Cilicia)

列王紀上10:28;歷代志下1:16;以西結書27:11;使徒行傳6:9,15:23、41,21:30,22:3,23:34,27:5;加拉太書1:21

所羅門從古厄(Kue,譯注:參〈新譯本〉)帶來馬匹,該地方的希伯來語名稱是基利家(列王紀上10:28;歷代志下1:16)。赫勒克(Helech,譯注:參〈新譯本〉)這地方涅自希勒庫(Hilakku)一詞,曾於《以西結書》27:11被提及,可能是指基利家。

公元41年,革老丟(Claudius)將奧爾巴王國[包括大部份基利家.特拉切亞(Cilicia Tracheia)]讓給波利門二世(Polemon II),以交換博斯普魯斯王國(kingdom of Bosphorus),波利門便在奧爾巴作王至公元68年。約公元50年,波利門突與希律公主百妮基(Bernice)結婚,並以行割禮作為這段婚姻的先決條件。百妮基是希律王亞基帕一世(Herod Agrippa I)的女兒(使徒行傳12章)、其叔父查西斯希律(Herod of Chalcis)─死於公元48年─的遺孀,也是希律王亞基帕二世(Herod Agrippa II)之妻子和妹妹。在六十年代初,保羅出現於亞基帕二世和百妮基之前(使徒行傳15:13、23;26:30)。來自基利家的猶太人屬於耶路撒冷「自由人」會堂的人,在此與司提反辯論(使徒行傳6:9〈新譯本〉)。

呂家(Lycia)

使徒行傳27:5

埃及(Muzur, Musru or Musri)

申命記17:16;列王紀上10:28、29;列王紀下7:6;歷代志下1:16,9:28

一些學者認為,「埃及」在上述《舊約聖經》文本中被錯誤翻譯,那位置該是小亞細亞(Asia Minor)沿岸。Muzur很可能是地勢不平的基利家地區(Rough Cilicia),而《列王紀上、下》的章節將Muzur與古厄混為一談,這通常指地勢平坦的基利家地區(Smooth Cilicia)。

旁非利亞(Pamphylia)

使徒行傳2:10,13:13,14:24,15:38,27:5

五旬節時,來自旁非利亞的猶太人身處耶路撒冷(使徒行傳2:10)。保羅、巴拿巴和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此開展他們於小亞細亞的首次旅程(使徒行傳13:13)。

彼西底

使徒行傳14:24

公元前6年,《路加福音》2:1、2提及的居里扭(Quirinius)被委任為加拉太的巡撫,並開始控制來自科爾努圖斯.阿倫提烏斯.阿奎拉(Cornutus Arruntius Aquila)的軍隊。

敘利亞(Syria)

馬太福音4:24;路加福音2:2;使徒行傳15:23、41,18:18,20:3,21:3;加拉太書1:21

公元前25年,地勢平坦的基利家地區被併入為敘利亞省分,並持續至公元72年。公元6年,猶太(Judea)成為羅馬行省;本丟.比拉多(Pontius Pilate)於公元26~36年擔任當地其中一位巡撫。《路加福音》2:2提到居里扭擔任省的巡撫。

遠古城市

阿達納(Adana)

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阿達納毫無疑問是保羅在基利家地區植堂的地點之一(使徒行傳15:23、41)。

亞歷山大伊蘇姆(Alexandria ad Issum):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在伊蘇斯附近打敗波斯後便建立亞歷山大伊蘇斯[又名亞力山勒塔(Alexandretta)、伊斯肯德隆(Iskenderun)],當地鄰近邁利昂得魯斯(Myriandrus)的腓尼基(Phoenician)城。敘利亞境內其中一家教會很可能位處亞歷山大,耶路撒冷會議曾去信她們。現今的伊斯肯德倫(Iskenderun)很少有古代遺跡,除了其南面保留的一些羅馬城牆遺跡之外。沿岸道路穿過另一通道─離該市北部10公里的敘利亞/基利家山口(Syrian/Cilician Gates),這遠古道路穿過山脊的頂端,這山脊來自努爾山脈(Amanus Mountains),在地理上將基利家從敘利亞分別出來。切割而來的琢石柱子屬橫越道路的一個羅馬凱旋門的一部份。這狹道在古代被稱為波爾特拉(Portella)。山脊的盡頭是所謂的約拿之柱(Baba Yunus Kulesi),標示了約拿前往他施(Tarshish)或大數(Tarsus)時被大魚吐到岸上的位置(約拿書1:3,2:10)。

敘利亞和基利家的教會

保羅和巴拿巴在耶路撒冷會議中代表外邦教會(約公元46年),在此確定外邦人不需為得著救贖而受割禮。大會亦採納了四項指引,以促進猶太和外邦信徒的團契相交: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並勒死的牲畜和姦淫(使徒行傳15:29)。以上結論記錄在書信中,並交給安提阿、敘利亞和基利家的外邦信徒(15:23)。使徒保羅被知是唯一一位當時身在其中的人,他皈依以後返回基利家(加拉太書1:21)。對保羅來說,這段所謂的「無聲歲月」顯然是活躍的時段,那時他在該區多個主要城市植堂,特別是在通往安提阿的主要幹道上。這些城市包括阿達納、摩普綏提(Mopsuestia)、亞歷山大伊蘇姆,亦可能在二線城市,如希拉坡里卡斯塔巴拉(Hierapolis Castabala)、阿納瓦薩(Anazarbus)和羅蘇斯(Rhosus)。在第二次旅程開始,保羅到訪敘利亞和基利家,傳遞使徒決議,以堅固他們的信心(使徒行傳15:41)。

伊蘇斯平原(Plain of Issus)

先知但以理曾提及亞歷山大擊敗波斯人,他描述亞歷山大是領導的豹和進擊的山羊(但以理書7:6,8:5~8)。

奧龍特斯河上的安提阿(Antioch on the Orontes)

使徒行傳6:5,11:19~30,13:1~3,14:26~15:3,15:22~40;18:22、23

安提阿古三世(Antiochus III)一生的重要事跡被描述於《但以理書》11:10~19。

公元前169年,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攻擊耶路撒冷聖殿,將當中的聖物帶回安提阿,並在殿裡再次供奉奧林匹亞宙斯(Olympian Zeus)。他在聖壇獻上一口豬為祭,因而犯了荒涼可憎的罪(但以理書9:27,11:31)。

《使徒行傳》11:19、27節指,約公元45年,許多巴勒斯坦猶太人信徒受迫害期間遷往此地。公元46年左右,饑荒衝擊了安提阿和地中海東部其餘地區,這很可能是《使徒行傳》11:27~30提及的那次饑荒。馬太當時也許為了安提阿的讀者書寫其福音書的初期草稿,而《馬太福音》的最終版本估計於公元一世紀後期完成。安提阿的主教依納爵(Ignatius,公元83~115年?)在其寫給示每那人(Smyrneans)的書信開首引用《馬太福音》3:15,這顯對此書卷的早期認識。保羅給加拉太人的書寫可能寫於安提阿,這是他唯一一封書信以一家教會(可能是安提阿)作為共同寄件者(加拉太書1:2)。

據歷史學家約翰.馬拉拉斯(John Malalas)的記錄,一個本地傳統說巴拿巴和保羅(使徒行傳11:22~26)在一條名叫Singon/Siagon(「頜骨」)的街道佈道,位置在一座名為遭神殿的大樓旁邊。

彼得與安提阿

據《加拉太書》2:11~14記載,保羅描述彼得到訪安提阿(約公元47~48年)。

大馬士革

保羅在大馬士革境外被擊倒,並領受耶穌的異象(使徒行傳9:3,22:6,26:12)。大馬士革是門徒亞拿尼亞的家鄉,他為保羅禱告和施洗(使徒行傳9:17,22:12、13)。

亞大利(Attalia)

使徒行傳14:26

作為旁非利亞的主要港口,亞大利是保羅和巴拿巴在首次旅程完結時乘船往安提阿的地點(使徒行傳14:26)。

摩普綏提

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土耳其最早期的聖經馬賽克在本地博物館。這馬賽克畫出挪亞方舟和參孫的一生。這方舟被畫成一個在商隊中運載貨物的貨櫃箱(kibotos);參孫的生命週期是希臘東部保留的少數聖經圖畫之一,約九個場景是根據《七十士譯本》的《士師記》14~16章逐個勾畫而成。現存的銘刻來自希臘版本(《七十士譯本》)《士師記》15:4,以及第5節其中一個字的一部份帶有KAI(意即「和」)的兩次縮寫K(「將狐狸尾巴一對一對地捆上,將火把捆在兩條尾巴中間…進入非利士人」)。

希拉坡里卡斯塔巴拉和卡拉特佩

希拉坡里或曾是基利家早期基督徒社區遺址(使徒行傳15:23、41;暗指)。

每拉(Myra)

使徒行傳27:5;使徒行傳21:1(西方文本)

安特里雅斯(Andriace)

安特里雅斯這港口在《使徒行傳》27:5~6未被透露,保羅在這港口從沿海船轉乘載穀物的船,當時他是前往羅馬(Rome)的囚犯。

地中海的旅程

5月26日至9月14日可於地中海安全航行,11月10日至3月10日則禁止海上交通。尖峰季節可以航行,但或遇危險,記載於《使徒行傳》27:9~44的保羅悲慘旅程便屬此例。在每拉-安特里雅斯,保羅聯同路加和阿里達古登上亞歷山大的穀物貨船前往意大利,參與服侍。這船體積龐大,能載276名乘客和船員(使徒行傳27:37),他們在甲板住宿。保羅顯然於九月底從每拉離開,因其船隻不能駛離克里特東部,直至贖罪日禁食結束為止,即公元59年10月5日左右。離開拉西亞的港口以後,船隻在克里特西部遇到風暴,其拉丁文名為友拉革羅(Euroaquilo,意即東北風),達颶風風力的強風最終令船隻於馬耳他島附近翻沉(使徒行傳27:39~28:1)。《使徒行傳》27章提及的海難並非保羅首次遇到的危險海上航程,他在《哥林多後書》11:25提到自己曾遇上三次海難,其中一次他在大海漂流了一天一夜。

帕大喇(Patara)

使徒行傳21:1

帕大喇作為海上航行者旅途上的小站。公元57年,保羅在其第三次旅程的末段從這兒轉船往腓尼基(使徒行傳21:1)。

別加(Perga)

使徒行傳13:13~14,14:25

在保羅、巴拿巴和稱呼為馬可的約翰的第一次旅程中,別加是他們在小亞細亞的進口港(使徒行傳13:13)。

在城市南方入口的希臘城門和紀念門之間是南方浴場,在長廊上尋獲紀念革老丟佩松(Claudius Peison)的雕刻之32塊碎片,並附有一塊石碑,碑文寫著「給聖潔與公義的那位」。這組描述神的形容詞只在希臘文《舊約》中的《申命記》32:4及《詩篇》145:17找到;在《啟示錄》16:5,天使也這樣形容主:「聖者啊…是公義的。」(彼得在《使徒行傳》3:14稱耶穌為「聖潔公義者」。)

保羅的安那托利亞之旅

仔細閱讀《使徒行傳》和保羅書信時,便發現使徒至少有八次旅程與土耳其的聖經遺址有關。下表以六條路線列出其中七次旅程,僅省略了《使徒行傳》9:30及《加拉太書》1:18~21之中保羅皈依後從耶路撒冷往大數的旅程。

賑濟飢荒/耶路撒冷會議之旅

經文出處:

使徒行傳11:27~30;加拉太書1:18~21/使徒行傳15:1~35;加拉太書2:1~3

日期:

公元33~45/49

伙伴:

巴拿巴和提多/巴拿巴;回程是猶大和西拉

旅程路線:

安提阿、腓尼基、撒馬利亞、耶路撒冷、安提阿

距離:

安提阿-耶路撒冷:624公里

第一次事工旅程

經文出處:

使徒行傳13:1~14:28

日期:

公元46~48年

伙伴:

巴拿巴、馬可直至別加為止

旅程路線:

安提阿、西流基、撒拉米、帕弗、別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別加、亞大利、安提阿

距離:

別加-特庇-亞大利:1,053公里

第二次事工之旅

經文出處:

使徒行傳15:36~18:22

日期:

公元49~52年

伙伴:

西拉;提摩太在路司得會合;路加(?)在特羅亞往目立比

旅程路線:

安提阿、加拉太、每西亞、特羅亞、馬其頓、哥林多、以弗所、耶路撒冷、安提阿

距離:

安提阿-亞歷山大的特羅亞:1,604公里

第三次事工之旅

經文出處:

使徒行傳18:23~21:16

日期:

公元53~57年

伙伴:

提摩太、提多、以拉都;回程時有六名教會代表

旅程路線:

安提阿、以鬥所、特羅亞、馬其頓、哥林多、亞朔、米利都、帕大喇、耶路撒冷

距離:

安提阿-以弗所:1,186公里

羅馬被囚之旅

經文出處:

使徒行傳21:26~28:29

日期:

公元59~62年

伙伴:

提摩太、路加

旅程路線:

該撒利亞、每拉、革尼土、克里特、馬耳他、部丟利、羅馬

被囚後之旅

經文出處:

提摩太前書1:3;腓利門書22;提多書1:5,3:12;提摩太後書4:13、20

日期:

公元62~64年

伙伴:

提摩太、提多

旅程路線:

羅馬、克里特、以弗所、歌羅西?、馬其頓、尼哥坡里、特羅亞、米利都、羅馬

為何稱呼為馬可的約翰離開保羅和巴拿巴?

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別加離開保羅和巴拿巴,原因不詳(使徒行傳13:13)。學者曾猜測他離開的原因。士求.保羅在帕弗回轉歸主後,保羅說明羅馬巡撫與彼西底的安提阿的關聯是一個從主而來的異象,就是要到那兒宣教。或許那位巡撫自願為使徒寫推薦信給當地的羅馬殖民地領袖。這或可解釋一個事實,就是該群體在前往內陸的路上未有停留別加。按非洲教會的傳統,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後來被命名為埃及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的創辦人,故後來他顯然到了北非。展開第二次旅程時,保羅和巴拿巴分道揚鑣,因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旁非利亞離開(使徒行傳15:37~39),故保羅拒絕帶他同行。後來保羅與這位馬可和好,因保羅稱他為同工(歌羅西書4:10;腓利門書24)。

法塞利斯(Phaselis)

法塞利斯的市民因一種名叫鬈髮(sisoē)的特別髮型而聞名。有趣的是,這種髮型在希臘文版本的《利未記》19:27是被禁止的:「頭的周圍不可剃(譯按:原文可解作圍繞和圓型範圍,引申作鬈髮)。」

彼西底的安提阿(Pisidian Antioch)

使徒行傳13:14~51,14:19、21~23

在《使徒行傳》裡,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會堂裡作了首次和最長的講道(13:16~41)。《使徒行傳》暗示他在往後兩次旅程前往西部偏遠地區時(16:6;19:1),曾再次到訪該城市。公元92年,不沉常的嚴冬導致嚴重飢荒,從而威脅該城市,交通問題使海岸不能進口玉米,食物價格颷升。有碑文描述市議會曾接觸巡撫安蒂斯久斯.魯斯提庫斯(L. Antistius Rusticus),他然後訂購剩餘的穀物來徵用,並只售予城市的官方穀物代理商,出售的價錢為每斗一錢銀子,或是飢荒前的兩倍。一些學者已提出這可能是約翰在《啟示錄》6:6節所指的大飢荒:「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饑荒常見於古代,故《啟示錄》的提及不需被視為特例。碑文的證據提出城市的領土擴展約1,399平方公里─由西南部的鄉村,即現時的蓋倫多斯特(Gelendost),以及西北部至沙基亞(Sağir),這是保羅和巴拿巴在第一次旅程中到達的「整個地區」(使徒行傳13:49)。

該城市的北部仍得見遠古供水系統的拱門。彼西底的安提阿之食水來源與現代城市相同─離蘇西肯德里(Suçikan Dere)東北部10公里的多個泉。多條水道和橋樑將水引到最北部的溝渠和虹吸管,水管通往儲水缸(castellum)和U型人工水景,然後將水分配到整個城市。這遺址的西陲是公元四世紀的長方形大型會堂,此會堂奉獻給聖保羅(St. Paul),因起初在該遺址找到一個洗禮盤(現收藏於博物館),左邊刻上「聖保羅」的字眼。(洗禮盤前面也有兩行碑文。上面那句來自詩篇29:3:「耶和華的聲音發在水上」;下面那句寫道:「耶穌基督是得勝者。」)一大塊馬賽克地板被發現於教堂的中殿,現時被覆蓋著,上面的兩句碑文來自《七十士譯本》的詩篇43:4:「我就走到神的祭壇」及「神使我的年輕人喜樂」。

小亞細亞的《新約聖經》大事紀

(全屬大概日期)

公元30年

使徒行傳2:9

小亞細亞的猶太人因五旬節而前往耶路撒冷

33年

使徒行傳9:30

保羅從耶路撒冷被遣往大數

43年

使徒行傳11:19~24

在安提阿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當中植堂

44年

使徒行傳11:25~26

保羅和巴拿巴在安提阿作牧養工作

45年

使徒行傳11:27~30

保羅和巴拿巴前往耶路撒冷賑濟飢荒的行程

47~48年

使徒行傳13:4~14:2

保羅和巴拿巴的首次旅程

49年

加拉太書2:11~16

保羅到訪安提阿;撰寫《加拉太書》

50年

使徒行傳15:36~16:6

保羅與西拉於第二旅程中再訪加拉太

50年代

馬太福音

馬太在安提阿為基督徒撰寫福音書

52年春天

使徒行傳18:18~21

保羅從堅革哩前往該撒利亞,途經以弗所

52年

使徒行傳18:24~26

亞波羅在以弗所與百基拉和亞居拉一起

53年夏天

使徒行傳18:23

保羅於第三次旅程再訪加拉太

53~56年

使徒行傳19:1~40

保羅在以弗所牧養兩年半

55年

哥林多前書16:19

保羅在以弗所撰寫《哥林多前書》

56年

哥林多前書16:19

亞居拉和百基拉離開以弗所到羅馬

59年

使徒行傳27:5

保羅前往羅馬的囚禁之旅停於每拉

61~62年

以弗所書1:1;歌羅西書1:2;腓利門書1

保羅寫信給亞細亞的教會─以弗所和歌羅西

63年

彼得前書1:1

彼得從羅馬寫信給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和庇推尼的信徒

64年

彼得後書3:1

彼得撰寫第二封信給基督徒

65年

提摩太前書1:3

保羅在以弗所寫信給提摩太

66年

提摩太後書1:15

保羅在以弗所撰寫第二封信給提摩太

69年

啟示錄1:9、11

(早的日期)約翰在契摩島撰寫《啟示錄》給亞細亞的七家教會

70年代

約翰福音

約翰為亞細亞信徒撰寫福音書

80年代

約翰一、二書

約翰為亞細亞信徒撰寫書信

80年代

約翰三書

約翰寫信給以弗所的該猶

95年

啟示錄1:9、11

(後的日期)約翰在拔摩島撰寫《啟示錄》給亞細亞的七家教會

士求.保羅

保羅在帕弗遇見羅馬總督士求.保羅(使徒行傳13:7~12)。

西流基派拉利亞(Seleucia Pieria)

使徒行傳13:4,14:26

從這城市開始,保羅和巴拿巴聯同稱呼為馬可的約翰在他們的首次旅程中乘船到塞浦路斯(使徒行傳13:4)。他們從亞大利回程時,使徒乘船到安提阿(使徒行傳14:26),並首次在西流基下船。後來,在保羅第二次宣教旅程的開始,他和巴拿巴因馬可而鬧分歧,保羅和西拉從陸路通過敘利亞和基利家,巴拿巴則與其表弟再次從西流基乘船到塞浦路斯。然而,這港口在《使徒行傳》15:39的時候沒有名字。

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在聖經中被多次提及:《以賽亞書》23:1、12;《以西結書》27:6;《使徒行傳》4:36,11:19~20,13:4,15:39,21:3、16,27:4。在舊約聖經中,此地可能被稱為以利沙(創世記10:4;歷代志上1:7;以西結書27:7)。巴拿巴是來自塞浦路斯的利未人(使徒行傳4:36),一位名為拿孫的塞浦路斯門徒在耶路撒冷接待保羅(使徒行傳21:16)。

撒分山(Mt. Zaphon)

《詩篇》48:2將撒分的最高峰與聖山錫安相比。在《詩篇》89:12,撒分被指與黑門山和他泊山一樣由神所創造。撒分在《約伯記》26:7和《以賽亞書》14:13被提及。

新約聖經中的救贖言語

因著亞當的罪,人類種族被賣作罪的奴隸(羅馬書5:12~19)。人脫離罪的捆綁,但現在必須選擇成為神的奴僕(6:15~23)。保羅也在《哥林多前書》使用這種語言,他兩度告訴哥林多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6:20,7:23)在米利都向以弗所的長老講論時,保羅詳細說明教會救贖的代價:「他用自己的血」(使徒行傳20:28)。約翰在《啟示錄》使用類似的救贖(agorazo)言語。來自各國、各族和各種語言的人被羔羊的血買回來(啟示錄5:9)。14萬4千人從人間買贖/救贖回來,成為神和羔羊的初熟果子(啟示錄14:4)。《彼得後書》2:1指假師傅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不承認買他們回來的主。

大數

使徒行傳9:11、30,11:25,21:39,22:3

伊斯蘭傳統追溯大數源自塞特─亞當和夏娃的第三名兒子(創世記4:25,5:3)。然而,另一傳統將大數連結至他施─挪亞的曾孫(創世記10:4)。另一個基本神話提到亞述王西拿基立(列王紀下19:13;歷代志下31:1;以賽亞書36:1)或亞斯那巴(希臘文/拉丁文:Sardanapalus;以斯拉記4:10)作為該城的創建者。

大數的保羅

大數最為有名的是作為使徒保羅的誕生地。他的名猶太名字為掃羅,與同樣來自便雅憫支派的首位以色列王同名(撒母耳記上9:21;羅馬書11:1;腓立比書3:5)。接續保羅在大馬士革路上的戲劇性皈依,耶穌告訴一位名叫亞拿尼亞的門徒去「訪問一個大數人,名叫掃羅」(使徒行傳9:11)。保羅新發現的信仰為耶路撒冷流散的猶太人帶來衝擊(使徒行傳6:9,9:29)。在他們欲殺保羅以前,教會用船將他從凱撒利亞送返大數(使徒行傳9:30)。保羅在那裡逗留約5至10年,其信心不斷加增,並在基利家植堂。後來他的朋友巴拿巴確定他在大數,並將他帶回安提阿(使徒行傳11:25~26)。在耶路撒冷的眾人面前,保羅自豪地宣告他是「生於基利家的大數,並不是無名小城的人」(使徒行傳21:39,22:3)。希臘城市的公民一般是超過20歲的男性,家庭要達到某些經濟要求,因此保羅的家庭在希臘社群中擁有高社會地位。他成長於保守家庭,作為法利賽人,操亞蘭語(使徒行傳21:40),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立比書3:5)。保羅的家人後來將他送往耶路撒冷,在拉比迦瑪列門下學習猶太律法(使徒行傳22:3)。

龐貝坡利斯(Soli/Pompeiopolis)

當保羅在雅典的亞略巴古講論時,他提及一名本地的基利家詩人,名為亞拉塔斯(Aratus):「我們也是他所生的」(使徒行傳17:28)。

他施、大數和約拿

在列國列表中,他施是雅完的次子(創世記10:4;歷代志上1:7)。多段舊約經文描述他施是船隊停泊的海港(詩篇48:7;以賽亞書23:1、10、14)─與巴勒斯坦有點距離,但泰爾可到達當地(詩篇72:10)。船隻每三年從他施運送金銀給所羅門(列王紀上10:22)。他施被指是其中一個榮耀神的地方,神會派遣使者到其中宣揚祂的榮耀(以賽亞書60:9,66:19)。約拿亦在約帕乘船逃往他施(1:3,4:2)。有幾處地方被識別為他施:一.大數;二.西班牙西南部的塔泰蘇(Tartessus),雖然這地區當時不屬以色列的範圍;三.薩丁尼亞島(Sardinia);四.北非的迦太基(Carthage),這從《以西結書》27:12得到支持。從這些方面所見,大數仍是被識別為他施的首選。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